前言
滿久以前就知道這個產品,最近決定買來試試看,但一直沒有需求,也怕東西品質不好,所以一直沒買。
功能
Stander 的 APT-129 外觀就像一個轉接頭,「把 TS 訊號源轉換成 XLR」,但沒有那麼單純,它還有「把高阻抗訊號轉成低阻抗」再輸出的用途,同時也有轉換成「平衡訊號」的功能,算是一種「被動式 DI」了!
而大小就像是一個轉接頭而已,放在隨身包裡是非常方便的。
先備知識
混音器或錄音界面的 Mic in 孔(通常是 XLR 孔),含有麥克風前級、且適合低阻抗輸入。
如果將拾音器類型的訊號源,透過一般的轉接器,直接連接到 Mic in 孔,會導致阻抗不橋接,而根據物理公式算出來的結果,這樣的阻抗不橋接問題,會形成 HPF,也就是 Low Cut,低頻直接不見。
但,把高阻抗訊號源插入 XLR Mic in 孔的市場需求,並沒有消失,因此 APT-129 誕生的目的就在於此。
測試效果如何?
測試環境
Eddie 分別將手中的線圈拾音器、壓電感應拾音器接到 APT-129 後,再進入 Flow8 混音器的第 1/2 軌(1、2 軌是使用 Midas 前級,其他軌是不知名前級)。
Gain 超級高?
Eddie 的這兩種被動拾音器非常「難推動」的,因此本來須要的 Gain 量就比較高,經過 APT-129 後,需要把 Gain 提升到 50 左右,訊號量才足夠。
高的 Gain 量,在低階前級的情況,會有機器自噪(hiss)的問題,所以用這款拾音器,如果遇到混音器/錄音界面的前級是低階款時,底噪就會明顯。
例如:Eddie 手上這顆 Flow8 混音器,接入 1、2 軌以外的其他軌,Gain 只要到 +30 以上,就開始會有機器自噪了。
最終效果?
這兩款拾音器,音色都很還原,並沒有某些頻段被砍掉的問題,因此是 Eddie 認可的好東西,但風險就是後端設備的前級一定要夠強。
而 APT-129 也沒有電器隔離、斷開接地等等一般被動式 DI 有的功能。
它的好處就是「體積小」、「方便攜帶」,又有「阻抗轉換」、「平衡輸出」的功能。
實際物理上發生什麼?
阻抗變化
APT-129 上面有標記,阻抗比是 200Ω-50kΩ,約分後就變成 1:250。
因此,只要把訊號源的阻抗處以 250,就會得到最終的輸出阻抗了。
Z_out,XLR ≈ Z_source,TS / 250
例如:Sunrise 拾音器輸出阻抗是 2000Ω, 2000/250=8Ω(超低XD)
備註:也可以用下一個設備的輸入阻抗乘以 250 來計算,出來的數值再跟訊號源直接對比有沒有阻抗橋接。
電壓變化
電壓比 = 匝數比(線圈圈數比),所以先算匝數比
「阻抗(Z)比 250:1」先換算成「匝數(N)比」
Z = (N)^2
N = √Z
計算 APT-129:
N = √250 ≈ 15.8,因此最後匝數比、電壓比爲 15.8 : 1。
也就是說,訊號源的電壓,在經過 APT-129 之後,會被 ÷15.8。
這邊也顯示出爲何 Eddie 前面測試的 Gain 異常地高。
電平(Level)變化
轉換爲 dB 公式:
dB = 20⋅log(Vin/Vout)
dB = 20⋅log(15.8/1) ≈ 24dB
經過 APT-129 後,會減少 24dB 左右,因此後端的 Gain,就要再補回來。
以 Eddie 的兩款被動拾音器來說,原本只要 +25 左右的 Gain 就夠了,但是經過 APT-129 之後,減少了 24dB,爲了再補回來,最終的 Gain 就跑到 +50 左右了。
建議買嗎?
-
先確定你有「把拾音器接入 Mic in 孔」的需求(只要你有接入混音器/錄音界面的需求,而上面沒有 Hi-z input 孔,那就須要)。
-
確認你的混音器、錄音界面,在沒有接任何線的時候,把 Gain 轉大不會有很強的底噪(機器自噪的測試方法),但一定會有一些底噪。尤其「被動」拾音器更需要後端設備的前級夠強才能用。
-
是因爲預算不夠才買這個,預算夠其實你有更多其他的 DI 可以選擇。
-
原本 Level 較高的主動式拾音器會比較適合。
爲什麼 Eddie 要買這個?
Eddie 使用 Flow8 混音器當作錄音界面,Flow8 有 6 軌輸入,最後 2 軌甚至還能切換爲適合拾音器的 Hi-z 輸入孔。
但
Flow8 有分「錄音模式」、「串流模式」,想要分軌錄音,必須要用錄音模式,而在錄音模式下,只有第 1、2 軌能被錄進電腦;串流模式則是把混音器的所有軌道合併起來,變成一軌錄進電腦。
如果 Eddie 想要做分軌錄音,就必須要用錄音模式,還必須要插在 1、2 軌,而第一軌是 XLR 接口,在沒有其他 DI 的情況下,又不想花太多錢,用 APT-129 就很適合了。
(好吧,雖然我有 DI,就想花錢買來玩XD)
>> Home